<meter id="r1a2g"><tt id="r1a2g"><tt id="r1a2g"></tt></tt></meter>
    <mark id="r1a2g"></mark><strong id="r1a2g"><del id="r1a2g"></del></strong>
    <strong id="r1a2g"></strong>

    1. <ruby id="r1a2g"></ruby>
    <ruby id="r1a2g"><video id="r1a2g"></video></ruby>
  • <strong id="r1a2g"><pre id="r1a2g"></pre></strong>
    <acronym id="r1a2g"><address id="r1a2g"><label id="r1a2g"></label></address></acronym>
  • 首頁 民生服務 健康養老 “怪癖”的背后可能是這個原因

    “怪癖”的背后可能是這個原因

    2022-03-14 09:37:18 武漢晚報

    日常生活中,人類總是會做出一些“明知道不合適,卻又忍不住要去做”的迷惑行為。

    比如,拔頭發——每根頭發,都逃不過掉落的宿命。

    還有,咬指甲等。

    大部分時候,這些行為都是偶爾發生,來得快去得也快,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。

    但有些人,指甲咬到痛、嘴皮撕到破、頭發拔到禿……就像成了癮一樣,甚至明知道已經對身體造成了傷害,卻還是忍不住繼續。

    如果你覺得被說中了,那你可能得了BFRB(Body-focused repetitive  behavior),簡稱BFRB,譯成中文是“專注軀體的重復行為”。

    有這些怪癖的人

    還真不是少數

    隨便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這幾個關鍵詞,就一定會找到因此而苦惱的人。

    在豆瓣上,還有不少相關的小組:拔毛癖小組、停止撕手皮小組、喜歡咬指甲小組、養甲中心小組……他們聚在一起,訴說苦惱,互相支持,希望有一天能“戒掉”。

    這類行為多見于青少年和兒童,但也可以持續到中老年。

    起初,人們并不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,直到科學家們為這些行為起了名字:拔毛癖(Trichotillomania)、咬甲癖(Onychophagia)、摳皮癥(Dermatillomania  或 Excoriation Disorder)、咬頰癥(Morsicatio buccarum)等等。

    它們都屬于專注軀體的重復行為(BFRB)。目前醫學上對這些疾病有不同的定義方式,一方面算作強迫癥,另一方面也算作精神性皮膚病。

    1989年,從14歲就開始拔頭發的拔毛癖患者Christina  Pearson在得知自己的病有了一個確切的名稱時,感到如釋重負,原來世界上不止她一個人有這樣奇怪的行為。

    國外一項調查發現,在校大學生中,大約有12%的人有BFRB問題,還有近60%的人曾有過類似的行為,但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。

    BFRB,離我們并不遠,只是可能一直都被我們忽視了。

    很多患者自己不清楚這一問題,更不用說其他沒經歷過的人。

    他們甚至會妄加判斷:“咬指甲、撕嘴皮,不就是一些壞習慣嘛,控制不住、改不掉,那是自控力差?!?/p>

    其實,沒那么簡單。

    控制不住自己不一定是自控力差

    明知道不太好,但為什么還是有人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?

    科學家們其實也沒有研究明白,目前認為和精神因素、激素水平、遺傳基因、家庭影響等很多因素都有關。

    心理學上,對這類行為有幾種解釋:

    1、這是一種緩解緊張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方式,他們不是在“自殘”。

    我們的身體會用獨特的語言來幫助我們表達情緒。例如,在緊張時,有的人不停抖腿,而BFRB患者會覺得咬指甲、拔頭發等行為能幫助他們緩解壓力,并不是要故意傷害自己。

    有些時候,BFRB患者在感到無聊時,也會觸發這些行為。

    2、這是一種依戀的延伸,是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的方式。

    當我們感到不安全時,我們會需要一些熟悉的人、物品和味道等來幫助我們獲得對周圍環境的安全和信賴感。就像小嬰兒哭鬧時,給他一個安慰奶嘴,就會好很多。

    對于BFRB患者而言,那些行為就是讓自己重新獲得安全和信賴感的一種延伸,是在感到不安全和失控時,重新聚焦于身體讓自己獲得秩序和掌控的方式。

    3、這是一種過于敏感的身體反應機制。

    有研究表明,存在BFRB問題的人,可能對感受極度敏感,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和應對機制和普通人會不一樣。

    例如,有些拔毛癖的患者會對那些粗糙、卷曲、特別硬或其他特殊的頭發反應強烈,而“拔下”就是應對這種刺激的方式。

    綜上,這些行為,并不是簡單的一句“習慣不好、自控力差”就能解釋的。也不要強行要求他們做出改變,比如呵斥和懲罰總是咬指甲的小孩子,很可能會加重他們的行為。

    其實,最想改變現狀的人,可能是他們自己。

    對于BFRB患者而言,這些行為雖然能幫助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,但當他們看到被自己損害的皮膚、頭頂上的斑禿時,會感到糟糕和痛苦,也會因此而感到羞恥和社交壓力。

    他們試過無數種方法停止,但還是無法擺脫。無數次改變,又總是回到起點。

    有些人甚至會采用懲罰措施,例如用苦甲水防止自己咬指甲,但最后苦沒少吃,指甲依舊很短。

    這種強硬的措施可能會適得其反,并不推薦。

    研究發現,大多數BFRB行為是無意識的、自發的。也就是說,當本人意識到自己開始拔毛或咬指甲的時候,可能已經拔掉了幾根頭發或咬掉了一塊指甲了。

    對于拔毛癖,雖然有希望治好,但復發的可能性比較高。

    這些都是徹底擺脫BFRB的難點。

    更令人心疼的是,一次次地想改掉、不斷嘗試卻又失敗的循環,帶來的失控和無力感,又很容易引發或加重BFRB患者抑郁和焦慮的情緒。

    理解BFRB比改變更加重要

    因為各種原因,存在BFRB問題的人常常羞于或不敢向父母、醫生和社會他人求助,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著別人難以理解的怪癖,覺得自己“有問題”。

    相比于改變,理解BFRB為什么會出現才是關鍵(或者說是改變的第一步),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。這也是認知療法的核心。

    目前的研究表明,基于認知行為開發的各項治療,能夠有效地幫助減輕BFRB的癥狀。臨床實驗中,也證實了一些藥物可以有助于減少這些行為。

    常用的認知行為療法的共同特征——

    1、對正在做什么保持覺察,意識到這些行為的發生和當時身體和內心的感受;

    2、感受在什么樣的情境下,更容易誘發這些行為,是不是最近生活的壓力太大了;

    3、與這些行為進行對話,這些行為可以幫助緩解壓力,并非一定要戒除,可以換一種對彼此更溫和的方式相處;

    4、嘗試使用替代性行為來緩解焦慮,比如做些別的事讓手忙起來;

    5、家人朋友的理解、陪伴和支持、互助小組里大家互相的安慰和鼓勵也是一劑良藥。

   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朋友,請多多理解他,陪伴他,特別是這些行為開始的時候。

    如果你有一些輕度的BFRB,不妨想想它通常會在什么情況下出現,多聽聽內心的聲音,或許能發現更真實的自己。又或許這些行為是在提醒你,最近壓力太大了,放松一下吧。

    如果你因為BFRB的困擾感到痛苦,請不要責怪自己,也別獨自硬撐。你可以尋求皮膚科、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的幫助。

    當然如果這些行為背后更多是焦慮、抑郁等心理因素甚至疾病,千萬別忽視了對它們的診斷和治療。

    最后,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,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喜歡拔自己的毛發、咬自己的指甲、撕扯自己的皮膚,但他們不是怪人。

    綜合丁香醫生、科普中國報道

    責編:盧智彬

    來源:武漢晚報

    返回頂部
  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二_精品国产中国久久_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
    <meter id="r1a2g"><tt id="r1a2g"><tt id="r1a2g"></tt></tt></meter>
    <mark id="r1a2g"></mark><strong id="r1a2g"><del id="r1a2g"></del></strong>
    <strong id="r1a2g"></strong>

    1. <ruby id="r1a2g"></ruby>
    <ruby id="r1a2g"><video id="r1a2g"></video></ruby>
  • <strong id="r1a2g"><pre id="r1a2g"></pre></strong>
    <acronym id="r1a2g"><address id="r1a2g"><label id="r1a2g"></label></address></acronym>